安溪信息网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浅议刘光福作品:他是如何用文字讴歌岗巴军人的?

2023-02-27/ 安溪信息网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深情凝于笔端讴歌戍边军人——刘光福作品浅议张平与刘光福从不认识,即使在西藏时,由于不在同一部队,因而
铸件浇冒口去除 http://www.aiseno.com

深情凝于笔端讴歌戍边军人

——刘光福作品浅议

张平

与刘光福从不认识,即使在西藏时,由于不在同一部队,因而也从未谋面。认识他是在《雪域老兵吧》。记得2020年春,我刚加入这个平台不久,第二届“雪域老兵文学奖”评选开始,最终获得一等奖者正是刘光福。于是引起了我的兴趣,开始研读其作品。

当我展开刘光福在“雪域老兵吧”推出的部分作品时,不由得为他与守边军人的那种骨肉相连的深情感动了。

2016年8月21日,“新闻联播”播发中央军委习主席签署的命令:授予西藏军区某营“高原戍边模范营”荣誉称号,刘光福看到后激动不已,立即提笔写了《致西藏军区“高原戍边模范营”全体干战的一封信》。在信中,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这个营度过的日日夜夜。对边防军人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记述可谓入木三分——

“吃的大米、面粉、各种干菜出厂期比他们的军令还长;吃顿新鲜蔬菜就像打牙祭。住的土坯房屋,墙体裂缝‘残身’,‘风雪光临’室内是家常便饭;夜间七、八个战士拥挤在一个地堡或荫蔽部里,钢枪作陪,风雪相伴;战士服役三年没有脱过棉衣、三年没有洗过澡;尝尽水贵如油的滋味,吃过用冰雪融化后的水煮出来的黄色米饭。”

写到此处,作者似用泪水继续写道:“1981年12月13日(星期天)查果拉(海拔5318米)山上大风大雪交加,房屋后面的木电杆被风刮断,从地上吹起来的小石子击伤张某(80年从乐山入伍)的左眼角。”

“当晚我上一号阵地去查岗时,站岗的金某某虽然头戴皮帽,身着皮大衣,双脚穿着过膝的长毛粘筒靴,我在与他交谈时,却听到了他冷得牙齿磕打的声音。我对他说,要活动一下身子。”

“我走进没有木门,而是挂着用麻袋做的门帘代替门的荫蔽部里,二排四班的七名战友横排睡在每人只有一床棕垫、一床棉褥子、一床皮垫子上面,盖着一床四斤重的棉被和一件皮大衣,个个卷缩着身体,真是睡如‘躬’。我逐一摸了七双脚,每一双脚都是冰冷的……”

行了,我不想更多地引用原文了,这些已足以说明戍边军人的艰辛。从这些文字中,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边防战士的那种骨肉连心的情感。

除了环境的艰苦,物资的匮乏,边防军人还要随时准备为保卫自己的国土付出生命。因为那里叫作边防,军人守土有责。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祖国。这在刘光福的作品里也有记述:“1965年12月12日12时35分,印军越过达吉山口,入侵我方纵深达900余米,与我方李文荣连长带领的巡逻分队发生遭遇战,激战中,李文荣壮烈牺牲。”这就是边防军人的工作。

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说什么岁月静好,只是有人负重前行。”在那些“负重前行”的人群中,首当其冲者当数边防军人。他们的付出与牺牲,换来的是身后万家灯火,在万家灯火里,映照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。就为这,他们死而无憾,死而无悔。这就是边防军人的情怀。

生存环境恶劣,生活条件艰苦,并没有影响边防战士的戍边情绪与决心,精神的需求却成了战士们最为迫切的渴望。

以查果拉为例,这里一年中就有八个月大雪封山,在那八个月漫长的日子里,好动的年轻战士又该如何度过?刘光福在他的《查果拉趣事》一文中,通过“自作柴油灯”、“烟蒂变宝贝”、“高尚娱乐”、“查果拉过春节”等一个个小故事,给读者作了详尽的展示。在“特殊的环境,特殊的座位”中,刘光福这样写道“我的特殊座位,就是把装60斤菜油的铁圆桶,用一件棉衣折叠成正方形后,用缝大米口袋的麻绳捆住棉衣当座垫,坐着四平八稳且柔软不凉臀部。……这个特殊座椅陪我座过两个春夏秋冬,摘录名人名句、伟人诗词、成语典故……都是在这个座位上进行的。”还有一位1980年从四川乐山入伍的邓志和,在床上、手榴弹箱上认真地练书法,后来回到地方果真成了书法家。他的作品不但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,而且被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及多家文物单位收藏。

健康的氛围,造就健康的人格与品质。我们的边防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中,或学习,或游戏,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、健康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他们不负韶华,不负岁月,在捍卫国土的同时,依旧为着人生的未来做准备,这一点在刘光福的笔下被描绘得张弛有度,淋漓尽致。我想,刘光福之所以对边防战士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,之所以能够把他们的工作、生活、巡逻、战斗写的那样深刻而细致,这与他在那一阶段的磨砺与感受无疑有着绝大的关系。

生活是一切文学之源泉——这在刘光福身上再一次得到了印证。

几十年过去了,刘光福对人生依然保持着勤奋积极的态度。这从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。

在写这篇文章时,我特意翻阅了刘光福发表于《雪域老兵吧》的作品,据粗略统计,自2016年12月以来,《雪域老兵吧》推出他的自创文章就有112篇,共约45万余字。就质量而言,他的作品阅读量达19.5万人(次);其中有2258人(次)为他写下赞美留言;留言文字约12.3万余字;喜欢作者752人(次)。

2018年,在第一届“雪域老兵文学奖”评选活动中,他的《致西藏军区“高原戍边模范营”全体干战的一封信》获得优秀奖。

2020年,他的另一篇佳作《杨星火来到查果拉》获得一等奖。这篇文章我认真读过多遍,那可真叫感人至深。文中,他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情节描述,把杨星火老师那种平易近人、亲切可敬的大姐形象写得栩栩如生,活灵活现,让我感动得几次掉泪。

与专业作家相比,刘光福的优势在于他大量地拥有生活和长时间的边防经历。他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,更熟悉与他同甘共苦的战友和首长。他了解“高原戍边模范营”的过去和现在,营里的每一任营长(政委)、各个连队的每一任连长、指导员他都熟记于胸。因而在他的笔下,每一个人,每一件事,每一处地形,每一次巡逻都写得那样逼真感人。这只能说明,对事物的感情和态度,决定着其作品的价值取向。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,水管里流出的只能是水。

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,任何一个作者(作家),他的笔下所描写的人和事都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。在这一点上,刘光福给我们提供了范例,他是成功的。

(注: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)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